来源:湖南智心心理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时间:2024-12-16 12:26:28 [举报]
暗示疗法产生的历史古老而悠久。1775年,F.A.麦斯麦在维也纳表演催眠术,从而引起学术界对暗示作用的研究。夏科、巴甫洛夫、弗洛伊德等对暗示现象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巴甫洛夫说过:“暗示乃是人类简单、典型的条件反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于本世纪30年代撰写了《暗示心理学》一书,把暗示与人格、社会等联系起来讨论。而英国心理学家麦孤在临床的应用,则堪称步,声誉蜚然。在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前线战场行着一种因受炸弹爆炸的而患的心理恐惧症——“弹症病”,严重者四肢瘫痪。此病无药可治,蔓延较快,令英国当局头痛。这时,麦孤参加了战时治疗,经了解后他发现这是种“心病”,于是凭借以往的社会声望成功地进行了暗示心理疗法。他用笔在下肢失去知觉的士兵膝盖以下若干寸的地方画了一圈,然后以无置疑的口吻告诉求治者,明天线圈以下部位一定恢复正常。第二天,这个士兵果然恢复了知觉。这样日复一日地提高画圈的位置,直到士兵痊愈。长期以来,医疗实践表明,医护人员的言语、表情、仪态、动作,医疗环境以及患者亲友们的言语、神态等都可产生暗示作用。
暗示的作用可以分为两个过程:一是通过语言或动作的刺激,使受暗示的人产生观念的过程;二是在这种观念的基础上引起行动的过程。暗示作用的发挥经过这样两个过程。个过程是给予患者以一定的刺激即他人暗示,是暗示作用发挥的前提条件;而暗示作用的真正发挥,还经过第二个过程,把外界刺激转变为自我观念,并把这种观念付诸行动,即自我暗示。暗示,如果是他人所提供的暗示,只有在受暗示者接受其语言或动作后形成观念,并产生效果,暗示的作用才能得到实现。如果在别人给予刺激的场合下,受暗示者没有接受这种刺激或没有转变为自我观念,暗示也就不会产生效果。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暗示的本质是自我观念转变为行为的过程。
根据被暗示者的意识状态可分为觉醒状态暗示疗法与催眠状态暗示疗法。前者指在有或无仪器检查的情况下,医生用预先编好的暗示性语句诱导病人从心理上接受自己的意见,此法常常需要与解释、说服的方法同时进行,病人能自觉地进行积极思考,有意识地调整情绪,使治疗在患者主动合作下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催眠暗示疗法是病人在催眠状态下,医生使用语言暗示达到治疗的目的。由于在催眠状态下,患者意识中的比较与联想受到很大限制,批判力减弱,可毫无批判地接受医生的指令——暗示,因而使暗示作用的效果大大加强,治疗也容易奏效。
标签:暗示治愈疗法引导系统